您当前的位置:理论政策
淮滨县非公经济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12-9 17:35:42

                                   淮滨县非公经济工作调研报告


                                  淮滨县委统战部:方辉 侯国清 李龙
                                              2011年9月2日


        为全面了解我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在外成功人士现状,更好地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工商联工作,我们近期组织人员对非公经济工作进行了广泛调研,调查走访了县工业园区和17个乡镇。调研的第一手资料虽未完全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但已基本具有代表性。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营企业情况
全县十七个乡镇和工业园区这次登记上报的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150家,资产总额23亿元,从业人员2.4万个。其中粮油加工业25家,木材加工业17家,建筑业11家(本地),其他行业97家。
近年来,县委政府出台了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民营企业发展较快,无论是从总量上、规模上都有较快增长,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粮食、木材加工业、建筑业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县民营经济的支柱产业。广大民营企业不仅为安排就业、上缴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参与光彩事业,担负社会责任,为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受环境、观念、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从调研掌握的情况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企业分布差别较大。县城及城郊乡镇的工业园区、城关镇、栏杆镇、台头乡、固城乡、防胡镇、新里镇企业较多,占全县企业总量的70%。这些乡镇主要是粮食加工和杨木加工业。其他大多三两个企业,个别甚至没有一个规模企业。企业集中的地方,与存在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地方政府一贯重视以及广泛的社会人脉关系相关。个别乡镇如谷堆由于地处偏僻,多发水患以及长期以来交通不便造成的经济基础薄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水平。
        (二)、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全县有千万元以上资产47 个,500万元左右的企业居多,还有相当一部分在1-3百万元,反映出我县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周边发展较快的县有着较大差距。
        (三)、企业层次较低。受经济发展晚以及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和产品创新能力影响,企业企业运行质量不高,一般处在初级加工阶段,集聚技术含量、附加值高的高层次企业少,上规模、上档次的科技型企业更少。因此能耗大利润空间小限制了再生产投入。许多企业多年一个面貌,低位运转,维持生产生存。
        (四)、资金短缺,融资困难。资金匮乏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瓶颈。这仍是这次调查企业反映最多的问题之一。非公企业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金融管理体制中贷款条目过多,企业获取资金渠道受到影响。二是融资渠道单一,观念陈旧,走金融这座独木桥,不善于社会融资,发展股份制和寻找外资。
        (五)、优惠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非公经济鸣锣开道,但与引进企业相比,对待上有差别,已制定的优惠政策在具体落实时有阻力,“三乱”问题依然存在(比如影响企业物流的公路设卡收费),对企业的全方位服务还不够到位。
        (六)、职责不清,服务、引导和管理不到位。我县非公经济缺乏统一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机构,多头管理现象较为突出。没有宏观调控、运行监测和统计指标体系。既不利于政府对非公经济的指导和服务,更不利于对非公经济的信息反馈。
思路和对策
        (一)、创造平等竞争环境。贯彻落实各级关于扶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张旗鼓地宣传非公经济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严格监督落实优惠政策,实行公平待遇。在注册登记、人才培训、市场信息、信贷资金、工商税收、用地、安全生产等方面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落实非公企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回访制度,积极为非公企业排忧解难,着力解决企业最关心的问题,努力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宽松、优质、公平的政策、法制和服务环境。
        (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力度。一是加快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使其在企业融资中发挥作用。二是银行要大力推进信贷方式创新,积极开办创业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等信贷业务品种,以扩大贷款的抵押担保范围,帮助解决企业因缺乏不动产而面临的抵押难题。三是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明晰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同时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和银行、担保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四是政府部门要积极为企业信贷融资创造良好的条件,积极搭建“银企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等形式,促进企业项目与资金衔接。五是要建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政府每年从预算中安排一部分专项扶持资金,并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主要用于非公有制企业新上符合产业政策项目的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各类服务。
        (三)、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一是大力发展造船、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集群,由企业分散经营向联合协作、规模经营转变,提高行业竞争力,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二是着力培育骨干企业。对在市场具有优势的粮食加工、木材加工等骨干企业,在政策、融资、人才上重点倾斜。要关注林产业的发展变化。近年粮价攀升,木材价走低,加之速生杨并不速生,生长慢周期拉长增加了农民成本,农民造林积极性不高,并出现了砍树毁林现象;企业方面,由于主管部门在原料、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设卡太多,挫伤了生产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尽快出台扶持政策,提高种树补贴额,建立杨木加工、销售绿色通道。三是工业园区发展要走特色园区的路子,在园区内规划建设多个产业板块,实现园区资源共享,在园区建立服务中心,实行项目代理服务。四是鼓励、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对科技含量高,辐射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吸纳社会就业,税收贡献率高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财政要给予重点扶持,给予贷款贴息。
         (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一是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家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树立创业创新思想,克服“小打小闹”、“小进即满”的守旧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他们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建议建立专门培训非公经济企业家的机构或场所,举办专门培训班,负责培训非公企业的业主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要主动通过多种途径参加学习和培训,尤其要加强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
          (五)、解决非公企业的人才和用工问题。有关部门重视非公企业的人才和用工问题,组织非公企业招聘各类人才,包括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级技工等。在我县职业学校中开展关于发展非公经济重大意义的教育,鼓励学生到县内非公企业就业,以缓解我县非公企业技术工人缺乏问题。政府安排部分专项资金,由相关部门集中培训农民工,让非公企业从中选择用工。非公企业要努力提升企业现有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劳动者的素质,吸纳农民工较多的企业更要重视提高这部分劳动者的素质。要建立比较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和制度,尽可能采用现代化教育培训技术手段,采取请进来讲课、选拔优秀骨干到院校进修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和企业举办岗位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技术素养、工作能力和劳动技能。 有关部门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发展需求,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对企业引进的高级人才,除了支持企业提高人才待遇外,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对有突出贡献者给予重奖,营造栓心留人的人才环境。

        二、企业招商引资情况
今年以来,全县企业招商引资项目17,总投资3亿多元,实际到位资金1.3亿。以商招商有一定成效,但不明显。在改进企业招商引资工作中,我们认为:
        (一)、创新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工作方式
      1、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注重实效。目前,我们的招商引资含有务虚的成份,形势多于内容。如泛泛的洽谈会等。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应在务实上下功夫,要从客户、项目、前期洽谈等基础工作做起,忌贪大求多和假、大、空的东西。实实在在地交一个朋友,谈一个项目,签一个协议。
     2、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应追求效率。一是要营造成良好的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环境,强化环境也是资源的观念。二是突出抓项目开发,抓优质客户资源,开发一批好项目,联络一批大客户。集中民营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组织有的放矢的小分队招商,提高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3、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常抓不懈。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仅仅是搞几次招商活动就万事大吉了。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有三怕”:一怕外出招商搞形式,走过场。二怕花钱招不到商,劳民伤财。三怕合作兼并丢了自己的老本。所以还不如守着老业更稳妥,致使民营企业招商引资没有主动性,没有积极性。要彻底消除“三怕”的心理,促使民营企业主动思考招商,主动出击招商,开创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新局面。
       4、民营企业招商引资要注重交流。民营企业要善于广交朋友,联络客商。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是招商引资的前提。有名气,才会吸引人气,有人气就有财气,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吸引海内外客商,是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异地商会、同乡会等异地社会组织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民营企业要自觉主动的加强与统战部门和工商联的沟通,合作招商,扩大招商效果。 
      (二)、激发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热情
    5、突出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主体资格。招商的主体资格应是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要突出他们作为招商主体的地位和角色,县政府要围绕民营企业来展开招商引资活动,全社会形成民营企业招商的氛围。
      6、政府引导,宣传发动,鼓励民营企业招商引资。强化其主体资格的地位。每季度召开的招商引资调度会民营企业必须参加,要让他们身在其中,了解招商引资的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客户、资源、信息、组织机构。
      7、政府要敢于拿出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项目给民营企业来开发。调动民营企业及民营资本的优势,开发一批项目,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转化成招商引资优势。
    8、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民营企业老板的素质。招商部门要经常举办民营企业招商培训班,提高民营企业家对项目包装、客户联络、优惠政策、技术合作与洽谈等招商引资多方面的技能和水平。同时,采取走出去参观学习,请进来的讲授经验的方式,不断提高民营企业老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三)、营造良好招商引资环境
    9、改职能部门、机关办公为机关办事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各职能部门都要定期上门到企业服务,并由企业填写服务反馈意见表,并以此作为年底工作评比的依据之一。
      10、建立企业联系单位制度,每引进一个项目,由政府明确一家责任单位,负责联络协调该企业的相关工作,并指派专人负责。
    11、定期召开民营企业老板与职能部门负责人座谈会。让他们畅所欲言,加强交流与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与支持的目的。
      12、表彰一批营造环境的先进单位和个人,主要由企业投票产生,同时,警示一批服务差的单位和个人。

       三、在外成功人士情况
       (一)、外出务工人员涌现一批成功人士
       我县是劳务输出大县,全县七十六万人口,本次统计外出务工有成人员360人,按统计率60%计算,约有600人外出务工成功人士,他们主要分布在上海、浙江、北京、广东和山西。这些人员有的拥有自己的产业或企业,有的已进入企业管理层,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县在外创业拥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近100人。
       (二)、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有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返乡创业人员,不仅是当地经济创造者,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目前,我县返乡创业的人数不算多,但这些人能量大,创新精神强,对经济的发展影响不断扩大,正日益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带回了先进生产理念,推动了农村的文明建设。 返乡创业者经历了若干年的打工生涯和城市文明的熏陶。这些人不仅增加了口袋里收入,更重要的是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胆识,更新了观念。返乡创业者把平时积累的经济信息、致富信息、科技信息带给父老乡亲,无形地推动了家乡的文明建设。
       2、推动了农村就业。当前,我县农村人多地少的就业矛盾比较突出,一直面临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外出务工成功人士返乡创业,不但解决了他们自身的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就业,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就地就业。 
       3、涌现了一批典型。返乡创业人员不仅自己致富,而且还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如:如瑞丰油脂公司走企业加基地路子,鹏隆公司参与新村建设,以不同形式推动了家乡建设。 
       4、促进了小城镇建设。 据调查,返乡创业人员绝大多数以上集中在城镇,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集中于集镇或工业园区,大部分创业者在城区和集镇购置房产,这样既增加了城区和集镇的实际人口,又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税源,这是一条低成本小城镇扩张之路。
       (三)、返乡创业存在的问题
        1、返乡创业观念存在局限性。返乡创业是中国改革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是劳务经济发展的高级和最后阶段。经过多年的外出务工,务工者积累财富越来越多,再加上在外结交的朋友多了,见的世面大了,思想观念上就自然会发生变化,创业意识就会增强。产生了少到几十万、几百万,多到千万甚至上亿的创业成功者,他们热心于家乡的发展,家乡的情结促使他们愿意回乡创业。我们缺少联系回归的有效手段,还仅注重于效果明显大个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同时忽视相对较小的企业和二三产业,因此影响了整个返乡创业步伐,返乡创业经济总量持续偏小。
        2、返乡创业的环境不够优化。尽管我们对软硬环境建设一直很重视,但目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创业资源短缺。首先融资难是返乡创业人员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土地制约。最后是人才短缺,不少返乡创业者是初高中毕业,办企业存在盲目性,自身经营管理知识也比较薄弱,又很难吸引人才,迫切需要指导。
        二是行政效率。部分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到位,法制意识不强,有的项目审批环节过多,收费不规范,部门利益至上,不利于企业更好创业。
        三是创业投资成本高。存在路、水、电、通信、交通和能源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直接导致返乡创业额外投资成本增加,交通运输成本偏高和产品交易周期拉长等问题。
       (四)、加快实施返乡创业工程
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创办企业,是招商引资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引回一批优秀创业人才和成长性强的项目,增添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动力,增强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资源、智力转移能力。
       1、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的机制和办法,建立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工作领导体系,加强和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交流,召开座谈会、同乡会和投资环境说明会,宣传县区经济发展形势和招商引资政策,推介招商引资项目;找准回乡投资与融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把发展回乡投资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同招商引资、重点产业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做到一同考虑、一同部署,一同实施;精心包装和推出一批适应回乡人员特点、有资源优势、大中小齐全的投资项目,抓住春节前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返乡的有利时机,广泛宣传、集中推介,科学有序地引导回乡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向重点产业、“三农”发展、城镇建设等领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对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跟踪服务,经常性地开展联谊活动和拜访慰问活动,以真挚的乡情感召和激励事业有成者回乡投资兴业。
       2、营造创业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商家、崇尚创业的社会风尚,激发起全民创业热情。在新闻媒体创办“创业之星”、“创业访谈”等栏目,大力宣传回乡创业的好典型、好经验,宣传推介回乡投资创业过程中的“亮点”和“闪光点”,通过对回乡投资成功人士的表彰宣传,激励带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回乡投资创业队伍中来。要建立激励机制,根据回乡投资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回乡投资者、褒奖投资者、尊重投资者的浓厚氛围。
       3、真心搞好服务。对回乡投资创业者要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全面落实已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凡是外商能享受的优惠政策,回乡投资人员都能享受,真正做到内外平等。要大力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报批、“一条龙”办结的服务措施,对回乡投资创业者优先登记、办证,优先解决土地、场所,优先提供水、电、通讯设施,优先提供信贷支持,优先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要继续坚持和加强领导与企业的挂钩联络制度和重点企业保护制度,帮助创业人员克服生产经营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搭建工作载体。要精心构筑回乡投资创业平台,结合工业园区建设,考虑设立“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园”,加大交通、电力、农田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要加强对回乡投资人员的指导和培训,针对回乡投资人员的需要,组织各方面专家和技术骨干,免费进行投资、政策、经营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回乡投资人员的投资针对性和成功率。
       5、加快推进异地商会建设。异地商会是淮滨籍人的外地社会组织 ,是在外务工人员的“第二个家”,是与家乡联系的重要纽带。通过异地商会既可以加强在外务工人员团结,又可以通过异地商会引导会员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县工商联在做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把淮滨籍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作为工作重点,加大联络和调研力度,把握关键人员,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对建会知识的了解和商会的组建给予全面的指导和支持。工商联要不断的走出去,同时利用好重大节假日开展联谊活动,还可以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由个异地商会参加的座谈交流会。

        四、加强和改进工商联工作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已经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0年底,全县非公经济总量已达17451个,从业超过10万人, 工商联会员发展到457个。县工商联顺应非公经济发展需要,在非公经济领域创造性的积极开展团结、帮助、教育、引导工作,有力的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涉及政治思想、教育培训、调查研究、新农村建设、服务会员、招商引资、光彩事业等近30项工作,今后工商联工作将会更加繁重。但是,工商联现有的组织构架、机关干部现状、功能作用的发挥,无论是在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方面,还是在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指导、协调、服务、维权方面,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求出现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认识水平有差距。在调查中普遍认为,目前县工商联工作开展难,关键一点就是党委政府对工商联职能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重视程度不够,往往重视在口头上,或者在会上。一年难有一次研究讨论工商联工作,也少过问工商联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帮助工商联解决实际困难。在调查走访民营企业时,绝大多数企业家认为,要重视民营企业,首先要重视工商联的工作,支持工商联的工作,让工商联真正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娘家人”。所以重视不重视问题是制约着、影响着县区工商联工作的开展,可以说,其他许多问题皆由此造成的。
        二是办公经费不足和无交通工具。县工商联无办公用车,无法联系服务面广点散的非公有制企业,而且办公经费很少严重不足,工商联每年办公经费仅有三、四万元,无法保证工商联正常履行职能,无法经常做到“走出去,请进来”,深层次服务工作更无从谈起,只能“量体裁衣,量入为出”。
        三是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人员编制少(3个),力量小,难以适应当前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二是工商联领导班子结构不合理,驻会领导(2个)年龄偏大,领导职数少(一名主席,一名副主席),工作难以应酬。
鉴于目前我县工商联工作状况,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县工商联工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6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工商联的工作机制
        1、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考核评价机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列为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考评机制,支持工商联督促检查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落实、监测评价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将督查测评情况纳入对各地、各有关部门考评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考评中的作用。
        2、建立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与商会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系制度。建立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与商会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联系制度,由工商联负责遴选推荐,形成领导干部与商会及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直接交流沟通的工作机制。
        3、建立“工商联直通车”机制。充分发挥工商联的桥梁纽带和助手作用,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和共性问题、工商联系统重要调研成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大情况反映和合理建议,建立工商联专报制度,形成高效快速的工商联遴选反映、领导批示、部门办理、督查反馈工作机制,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
        4、建立和完善党政相关部门与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的部门要与工商联建立对口联系制度,加强同工商联的联系和工作协调,通过工商联向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定期通报重要活动和有关重要信息,会同工商联进行联合表彰、调研、宣传、执法检查、监督检查等。在组织开展有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加的评选表彰活动时,应邀请工商联参与,相关人选要经过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
        5、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统计及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监测工作。加快建立工商联与相关部门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和统计信息的交流共享机制。由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建立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非公有制企业排序活动机制,增强活动的公信度和权威性。工商联要及时了解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分析研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县委、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工商联队伍能力建设
        6、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按照思想品质优、社会贡献大、公众形象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综合评价工作,健全科学有效的培养使用机制,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人才库。配合县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培训纳入县人才培训范围,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
        7、加强工商联领导班子建设。选好配强县工商联领导班子,重视选拔年富力强、熟悉经济工作、热爱商会事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同志进入工商联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中党内外、专兼职人员结构。把综合素质好、各方面表现优秀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选拔到工商联领导班子,积极发挥领导班子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作用,领导班子中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纳入组织部门的调学计划。大力加强工商联执委会、常委会建设,完善议事程序和规则,切实发挥执委、常委作用。
        8、加强工商联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加强县级工商联和基层商会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发展和管理会员、联系和服务企业方面的组织作用,积极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工商联要做好乡镇、街道、社区、市场等的基层商会建设工作,加强对基层商会工作的指导。乡镇、街道和园区党组织要主动履行对所在地工商联组织的领导职责,明确一位领导分管工商联(分会)工作。
        9、加强工商联服务载体建设。支持工商联参与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教育培训、投融资服务、维权服务、人才交流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载体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信息、法律、融资、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服务。
        10、加强工商联机关建设。深入开展学习,深入开展调研,建立健全工商联工作制度。加强工商联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干部培养、考核、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干部队伍。加大工商联与党政机关干部双向交流力度,组织部门在安排干部培训、挂职锻炼、轮岗交流、选拔使用时,要将工商联干部纳入规划,统筹安排。
        11、切实改善工商联工作条件。适应工商联职能和任务的需要,改善机关干部结构。适当增加干部编制,县工商联机关干部编制以8-10名左右为宜;科学配备领导班子,县工商联驻会领导班子按1名主席,1名党组书记,2名副主席、1名秘书长(可由副主席兼任)配备;大力改善干部结构,选调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办公知识的年轻干部充实工商联机关干部队伍。加大对工商联工作经费的支持力度,提高工作经费预算,工商联办公经费和考察调研、教育培训、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招商引资等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县工商联的工作用车;切实改善工商联办公条件,支持工商联建设商会大厦,
        (三)、加强和改善对工商联工作的领导
        12、加强党委对工商联工作的统一领导。县委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非公有制经济和工商联工作的理论、政策纳入各级干部学习培训内容。落实党委领导班子抓工商联工作的责任,各级党委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工商联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工商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工商联党组主要负责人不是同级党委委员的,列席同级党委全委会。县委召开经济、纪检、政法、组织、宣传、统战等重要会议,视情安排工商联党组负责人参加。
        13、加强政府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按照党和国家关于工商联工作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工商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为工商联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建立政府联系工商联的工作制度,政府领导班子中要有分管经济工作的负责人联系工商联。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专题调研和座谈会制度。政府常务会议每年至少研究一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工商联工作。政府召开全体组成人员会议和常务会议,可根据会议内容需要安排工商联负责人列席;召开经济方面的重要工作会议和有关部门工作会议,可视情安排工商联负责人参加。 

作者简介:

方辉:中共淮滨县委常委、统战部长
侯国清:淮滨县工商联主席
李龙:淮滨县工商联副主席